秋天的一个午后,清爽的空气中洒下温暖的阳光,轻快而活跃。此時,一道健美活力的身影迎面向我们走来,她一身干练的运动裤,阔步健行之间尽显神采奕奕。热情自信,飒爽英姿,她就是老澳门开门奖历史体育老师景洋子,同时也是一名国际网球裁判,在2019年被国际网球联合会评为性别平等大使。
与网球相遇:始于初见,不同凡响
“我接触网球的故事还挺搞笑的"不同于其他小孩学习网球是出于兴趣或者为了培养特长,儿时的景洋子初碰网球起因是减肥。“因为我小时候很胖,父母嫌弃我体重超标,认为我应该去减肥,强身健体,于是就送我去练网球了"。景洋子老师回忆道。通过多年训练,景老师进入湖北省队后又进入武汉体育学院进行系统学习。2007年,景洋子作为大四学生,来到老澳门开门奖历史实习,翌年于就职老澳门开门奖历史体育教师,于是便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
早在大学就读期间她就考取了网球一级裁判,但是真正开启景洋子网球裁判道路的契机还要回溯到2010年在国际网联男子戴维斯杯做实时计分员的尝试。虽然这项工作与裁判毫无关联,比赛的参与度和存在感也极低。但首次与国际网球赛事的接触,便激起了景洋子浓厚的兴趣,在她心里植下了树苗。之后景洋子分别在2011年和2013年考过国家级裁判考试及通过国际级裁判考试,正式踏上了国际裁判的道路。
踏裁判之旅:走向国际,苦乐交加
“裁判和学生一样,每天都要学习不同的东西,因为每天面对的挑战和环境都不一样,赛场局势瞬息万变,你总会发现自己当下的知识和能力不足以应对工作,每一场比赛你都有新东西去学。这可能是做裁判给我最大的感受。”多年从事国际裁判工作的景洋子老师总结道。这种时刻反思不足,永不停止学习,高度要求自己的思想态度不仅是对自身的负责,同时也是对赛场上其他工作人员和球员的负责。这种职业的责任与担当精神或许正是景洋子老师在裁判道路上能够蒸蒸日上的秘密所在。
与人们心目仲裁判工作十分轻松的刻板印象相反,裁判工作其实十分繁重。景老师回想起前不久在贵阳担任裁判的经历。贵阳地处云贵高原,阳光长时间高强度直射,由于央视CCTV5直播要求,裁判椅子不能挪动,且不能放置遮阳伞,景洋子老师必须在面对太阳直晒的情况下完成多场比赛,面部承受暴晒,身体极度劳累。比赛常常采取实时直播的形式,因此场地各处都有摄像头,裁判跟运动员交流时也全程录音记录,所以裁判要长时间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谨言慎行,对精神也有着极大的考验。然而,这只是景洋子老师多年裁判经历的一个缩影。在异国他乡丢失裁判员证件,在全然陌生的宾馆划破第二天要穿的制服,在熟练外语的同时必须掌握欧美思维逻辑与发脾气不肯上场的外国球员沟通,急救被网球击晕的球童等,虽说十分艰困,但也不乏愉快的回忆,如曾在国际比赛中认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把外语掌握的同母语一样熟练,在大型赛事的颁奖典礼上见到英国女王和凯特王妃等,这些苦乐交织的经历构成了裁判员的生活,是没有经历的人远不能领略的风景。
获大使殊荣:性别平等,薪火相传
2019年8月,景洋子老师被ITF国际网球联合会评选为“Advantage All”性别平等大使。这样的大使,世界范围内只有八位,而中国只有一位。
景老师在采访中提到“性别平等在体育方面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景老师现在的成就是源于其开明的父母。“从小我父母就告诉我,你是女孩但那又怎样呢?没有人会瞧不起你,也没有人会代替你去奋斗。”在这种观念的灌溉下形成了果决自信,性格鲜明的景老师。“在日常对学生的教学上,我对于女生男生一视同仁,甚至因为我们学校女生占绝大多数,男生处于弱势,我鼓励女生多去帮助男生。”景老师笑道。她表示希望这种观念能传递下去。
体育国际化:经验分享,勇于尝试
早在景洋子被选为大使时,她就坚持在我校的体育中心接受媒体采访,并请来访记者拍摄了我校校旗和校徽的照片,帮助学校在体育国际化的道路上方兴未艾。
体育课作为我校的公共基础课,也是我校体育教学国际化建设最为重要的基础。只有基础打好,才能慢慢的往上,逐步走向世界比赛,走向国际化。“我们学校的人走出去才会有更多的国际比赛走过来,”正如景洋子老师在接受各种国内外采访时常常强调自己就职于老澳门开门奖历史那样。推动学校体育国际化是景洋子老师多年来努力实践并一直致力追求的事。
在日常教学中景洋子老师也会鼓励同学们尽可能地参加体育活动,不仅仅是代表我校出去比赛,更多是参加国际比赛的公益活动,如担任裁判,志愿者等。景老师往往在给学生讲解网球规则、比赛技巧的同时分享自己出国比赛的见闻,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学生。景洋子老师希望自己的经历可以帮助同学们在今后碰到类似情况时能妥善处理,也希望同学们积极的向外走去,丰富课余生活,收获更多精彩。
作为裁判,景洋子能够果敢刚强把持全场秩序;作为老师,她也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传达正确观念。景老师这份对网球及教学的热情不仅将她推向人生的新巅峰,也将助力学校体育国际化,勇攀高峰欣欣向荣。
-
策划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供稿
校报学通社
-
创意
映像设计组
-
文字
陈佳琪、游曜玮、陈嘉希、刘海洁
-
图片
CCTV5
-
编审
陈博
-
设计
刘莉萍、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