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因篇幅限制,注释从略,引用请以刊物原文为准。
作者简介:邓爱民,老澳门开门奖历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龙安娜,老澳门开门奖历史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鹏,老澳门开门奖历史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
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是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着眼于旅游管理专业,在分析课程思政教学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多维教学目标,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实践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了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框架,并设计了相应的实施机制,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高度融合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旅游管理专业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已成为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新时代背景下,文旅融合日趋深入,文旅行业发展对德才兼备的旅游管理高质量人才有着迫切需求。然而,我国高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却难以满足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主要表现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独立,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由于课程思政教育的缺位,学生对旅游业的职业认可度低,人才流失量大,极大影响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近年来,部分高校探索的“多维融合”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多维融合”教学理念,结合旅游管理学科特色,构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以期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前行,有效发挥课程思政在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一、课程思政与“多维融合”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为形式,实现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现已经逐步应用于各专业的学生教育与培养中并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从教育层次来看,课程思政教育已深耕于各大中小学以及科研院所,逐渐形成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格局。从专业教育来看,各类学科与专业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通过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课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形成了以专业基础课为核心链接点,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为链条端口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即便如此,当前我国的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一是专业知识的教育与思想价值的教育在教学中时常处于分离的状况,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突出;二是课程思政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影响较为缓慢。
“多维融合”的教学模式即结合多个维度进行教学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多维教学”模式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通过借助多种方式、综合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已经进行了“多维融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并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武汉大学探索出的从教育与教学、选拔与培养、课堂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等四个维度进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大学则提出了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个性化教育、创业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四个维度融合,以实现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湖南大学为提升工科研究生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推出从“革新课堂教学、整合平台优势、深化项目实践”三个维度进行融合的教学与实践培养模式;广东工业大学构建了以育人为本为目标的包含了多学科融合、复合型教学、项目制基础与合作式学习等四个维度的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则从实习实训、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及各类学科竞赛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专业人才。在这些教学模式的主导下,各大高校历年来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证明了“多维融合”教学模式在推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上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这为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度融合提供了模式构建的参考。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是将思政课程的理念应用到旅游管理专业,在相关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基因式”融入专业课程,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先天优势,因为在其专业课程中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挖掘。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以讲授、讨论、案例、研究与实践为主的五大教学模式,少有将思政教育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探索,思政课与专业课仍处于分离状态,既达不到课程思政的预期育人效果,也难以实现专业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统一。鉴于此,在“多维融合”教学模式实施成效显著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拥有丰富思政元素与多样实践形式的课程,理应结合“多维融合”教学模式,通过确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维度。然后围绕该教学目标维度,在深度挖掘专业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实践形式和考核评价四个方面(见图1),层层递进地制定能够确保旅游管理专业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多维路径,以培养学生对旅游专业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图1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示意图
(一)教学目标多维化,解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问题
近年来,由于课程思政教育的缺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对旅游职业的认知度较低,以致旅游人才流失量大。与此同时,随着文旅融合的日趋深入,全域旅游的加速推进,旅游行业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六有”人才又有着迫切需求。从这一现状可知,提高学生对旅游专业的正确认识,强化学生对旅游职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促使学生实现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当下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基于此目标,可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具体划分为立德树人、学科交叉与“六有”人才三个维度。其中,立德树人维度旨在培养具有较高职业认同、较高思想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学科交叉维度主要是期望通过跨学科学习,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通专融合”的旅游管理人才,能够为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动力,由此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六有”人才维度则是根据文旅行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所提出的,旨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多维化,制定实现教学目标最佳方案
在确定旅游管理专业三个教学目标维度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三个目标维度设计可实现的教学内容。首先,想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深度挖掘旅游管理专业的思政元素,建立一个思政元素突出特点的专业教学方案。旅游管理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本身就具有先天优势,其不仅在理论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比如在“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与开发”“世界遗产旅游概论”等课程中都可以找到非常多的思政教育内容,而且其在实践应用中的思政元素还更为广泛,比如旅游精准扶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战略方针都可以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实现无缝衔接。因此,在设计专业教学方案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由此来强化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其次,想要培养多学科背景与高思想水平兼备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进一步打通旅游管理专业与马克思主义学科之间的专业壁垒,结合二者专业的特色设计相关教学内容,以提升思政元素在旅游学科中的嵌入深度,而且还需要设置一个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对旅游管理人才具备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更加广阔视野的培养需求。但就目前的课程体系来说,旅游管理专业基本以旅游经济管理的课程内容居多,而旅游业作为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等多领域的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明显不够全面。为保证以上教学内容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可结合课程体系设置原则,创建“3P+7M”的全覆盖、多元化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其中,P代表平台(Platform);M代表模块(Module)。“3P”分别为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发展平台;“7M”分别为通用素质课程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实践模块、专业发展模块、交叉学科模块。所有的课程依据功能嵌入七个模块中,课程模块依据难易程度形成三个教学平台,由此反映课程难度、专业集中度的递进关系的同时,也能反映学生学习阶段的上升和知识维度的精进,从而确保多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资源多维化,给予教学内容实施全面支撑
“3P+7M”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主要可以通过线上线下资源融合、师资队伍融合与教学科研资源融合三个维度来保证。第一,改传统线下教育的单一模式为以传统线下课程教学为主、线上教育为辅的多元模式。其中,线下教育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旅游政策法规、旅游行业资讯、旅游产业政策、旅游发展趋势等多维信息,并结合公益与志愿服务,多让学生走进行业,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接受红色洗礼,打开学生的视野。线上教育主要通过与各大高校、相关机构创建、完善、共享旅游思政教学资源库并开设线上专题课堂,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鲜活直观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通过该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3P+7M”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全覆盖,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该课程体系。同时,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还可分别对“3P+7M”的所有课程进行精准划分与教学,比如基本理论与实践课程以线下方式进行教学效果更好,能力拓展课程以线上方式进行教学更能获得提高。第二,改师资单一模式为师资融合模式。教师资源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力量,只有教师资源的“多维融合”才能保证“多维融合”的教学内容得以传授给学生。而现有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以具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教育背景的师资为主,师资配置既在旅游管理的专业纵深度上不及开设旅游管理课程较早的国外专业院校,在专业横向广度上也无法满足传授思政知识以及其他更宽阔的知识门类需求,这十分不利于推行“3P+7M”的课程体系与实施多维内容教学。因此,在此现状下,必须强调师资融合。根据所提出的课程体系设置,建议可从校内师资融合、校际师资协作以及聘请实践专家教学等角度构建师资融合队伍。其中,校内师资融合与校际师资协作主要偏向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思政教育专家进行理论教学合作,通过专业教学、客座培训等形式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与意识。实践专家教学主要通过聘请有思政实践经验的老师,定期开展实践交流会与教师培训,以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第三,构建科教融合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不能仅以学习借鉴为主,也需要结合旅游学科特色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研究。具体来说,在教师层面,科系需要引导教师进行“思政+专业”研究,主要包括课程思政教学理论研究与思政元素下旅游领域的学术研究,比如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在学生层面,则主要应构建研究生—本科生帮带机制,让擅长做理论研究的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开展“思政+实践”的路径探索,验证相关理论的可行性;让实践经验丰富的本科生为研究生提供实际问题来源,拓宽研究生理论研究的现实深度与广度。
(四)实践形式多维化,落实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任务
从学科属性上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实践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中,与课程教学同样重要。同时,实践本身就是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也是专业知识吸收内化的加速剂。而且相对于理论课程而言,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更有助于思政教育无形发挥其作用。因此,结合多维化教学目标,探索多维化的实践形式是极其必要的。根据旅游管理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安排,可供学生实践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专业实习实践,主要是在景区、酒店与旅行社进行相关的服务与管理工作。在该类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从事相对简单且重复的工作种类,一方面无法真正感受到旅游管理的实质与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实践只是单调地围绕企业开展,因而无法有效地将思政理念融入其中,实现寓思政教育于实践之中的教学探索。另一类是社会服务与科研项目实践。相对专业实习实践来说,社会服务与科研项目实践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学与科研能力以及服务意识,同时在此过程中也更容易引导学生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强化学生对专业职业的情感认同。但该实践形式主要以自主参与、自主组织为主,参与性不高,也难以全面落实思政教育任务。综上,既然传统实践形式各有所长,那么“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形式可在传统的两种实践大类上取长补短进行设定。第一,注重课内外结合,构建“田野课堂”实践模式,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课内实践课通过提供调研与科研活动加强学生对课程理论的验证研究,课外则让学生在以田间地头、荒山旷野、山水风景为“黑板”,山石树桩当“桌椅”的课堂中,充分了解与感受国民国情,主动发现旅游建设中的难点,有效解决课外实习流于表面和缺少思政内容的问题。第二,还可通过建立“政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组织模式下,联合培养并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与科研能力。
(五)考核评价多维化,综合评判人才教育培养成效
评价考核是判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主要手段,传统单一教学目标所用的单一考核机制无法适用于具有多维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其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的评价考核体系应重点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学生课业掌握情况的考核由“知识型”测试转向“能力型”测试、由“结果型”测试转向“过程型”测试。对此可以以“立体化+全过程考核”的方式,将学生的考核评定细化为三个维度——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首先,构建多维化的评价主体。过去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综合性与客观性,在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中,可借用企业的360度考核模式,按照教学体系参与主体划分出教师、学生、企业以及其他课程参与方等作为主要评价主体,可最大程度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其次,构建多维化的评价方式。课程思政理论考核和思政实践考核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同等重要,因此,可以按照各占50%的比例组成学生的量化成绩,实现评价方式多维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构建多维化的评价内容。将评价视角从单纯的旅游专业知识角度向学生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职业操守等多维度拓展,细化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成长和发展进行全方位的考核。综上,通过多维主体、多维方式、多维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不断总结“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强化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
三、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机制
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整个教学运行体系,为确保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应用,需要构建一套运行保障机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精神,结合学校建设实际经验,本文围绕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等多方面构建教学模式的实施机制。
(一)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是进行“多维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前提,是提供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动力源泉。根据内外动力因素划分,“多维融合”教学模式实施的外部动力主要来源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与引导、高校之间的竞争等方面;内部动力则主要是高校内部对“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产生作用的动力源,包括高校的自我改革、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学生培养的内在需求等动力。高校应该合理运用有效的内部动力,推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二)整合机制
教学资源作为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框架中的重要一环,制定科学高效的整合机制是维持其多维化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教学资源为例,为保证线上线下资源、师资队伍与教学科研资源三个维度的有效融合,应分别围绕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校内校外教师资源、校内校外实践平台、教学和科研资源、国内国外资源与跨专业资源等方面制定有效的整合方案。高校可以搭架整体协调机构,推动教学资源有效整合。
(三)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促进课程思政发展的重要条件。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需要多个参与主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精力。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会激发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以保证该教学模式得以不断发展与完善。以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学生、教师与旅游企业是该模式中的三个核心主体,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应格外注重这三个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从学生层面来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旅游人才与实现人生价值是其接受高等教育的原因。因此,该模式应围绕学生的需求设置适当的激励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实践、社交与创新能力,确保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步提升。从教师层面来说,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的主要实施者,对于一项新的教育模式,教师需要投入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会挫伤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可以在教师教学项目改革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从旅游企业层面来看,旅游企业是学生就业的主要接收者,对于指导学生就业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旅游企业作为市场化主体,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旅游企业可能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因此,必须要找到高校和企业间共同价值的区间,以实现合作共赢。
(四)控制机制
通过控制机制可以改善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运行。教学模式的运行主要涉及高校、用人单位与第三方控制。根据控制理论,高校可以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分别负责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事前控制、现场控制、事后控制。而用人单位作为各类人才的输入地,可被视为最终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主体。此外,还可利用第三方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调查、评价和控制,如通过麦可思的人才服务项目,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年度跟踪调查,分析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教学模式的效果,可作为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补充控制方式。
(五)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可以确保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见成效。首先,建立制度保障。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涉及多个主体,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配套的相关制度作为保障,才能有效推进“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其中,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思政建设、学生考核方式、实践平台建设与师资选聘管理等方面是制度保障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其次,建立机构保障。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事务繁杂,可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教学模式的推进、协调和实施。最后,建立资金保障。依据“财政支持、学校主导、社会协作、承担项目”的原则,多渠道筹措教学模式保障资金。在科学论证、广泛调研基础上,按照建设规划,积极、审慎地进行软硬件建设,既保证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又深入挖掘潜力,合理配置资源,争取资金效用最大化。
结 语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以国家经济发展重大战略及新时代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依托,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以思政为引领,以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切入点,旨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使命驱动,助力旅游管理“六有”人才培养。当前,该模式已在老澳门开门奖历史的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并初见成效,这强化了该校学生对旅游业在我国发展中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坚定了学生学习钻研的信心,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本文为湖北省旅游管理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编号:2020LYJZ02)阶段性成果。
【引用格式】邓爱民,龙安娜,李鹏:《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第101-109页。
欢迎订阅2022年《新文科教育研究》杂志
主 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 办:老澳门开门奖历史
编辑出版:《新文科教育研究》编辑部
地 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 编:430073
电 话:027-88386707
国内订购:全国各地邮局(所)
邮发代号:38-481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