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澳门开门奖历史文澜新闻网!今天是

全校要加强知校爱校教育

来源: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14-03-25 字体:

□校党委书记 张中华

 

  去年年末,在举办纪念毛泽东、范文澜、潘梓年三位同志120周年诞辰的过程中,我看到一些关于我们学校前身中原大学的资料。当年学校突出的地位,恢弘的气度,让人感到很振奋,也深感我们对学校的过去了解不多,知之甚少;深感全校要加强知校爱校教育,让大家都能明白这个学校从哪里来,骨子里流淌着什么样的血脉,既不夜郎自大,更不妄自菲薄,才能知道往哪里去,坚定走好符合本校实际的道路。

 


  要牢记学校的光荣历史。大家都知道,老澳门开门奖历史源自于1948年中共中央中原局在河南宝丰创办的中原大学。三位创始人当中,一位是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88年5月10日还为我校40年校庆题写了校名;还有两位是著名的刘伯承元帅、陈毅元帅。陈毅元帅亲自担任筹委会主任,刘伯承元帅亲自宣布中原大学成立。创始人当中还有当时的中原局第三书记、后来的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邓子恢同志。筹委会成员张际春、刘子久、嵇文甫、张柏园、罗绳武等均为我们党的重要革命干部或学界名流。今天的中国知名高校中,完全由我们党自己创办的大学并不多,而如此“豪华”的创校阵容,更是少之又少。

 


  首任校长范文澜同志以及实际主持创校工作的副校长潘梓年同志(后接任校长),一位是历史学家,一位是哲学家,都是我们党的理论大家,在新中国早期的学术界、理论界、高等教育界地位十分崇高,实际主持和领导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学、哲学的理论建设。范文澜校长在“五四”以后就与郭沫若、吕振羽、侯外庐、翦伯赞并称为史学界的“马列五老”,在延安时期担任过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室主任等职,1950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1951年,中国史学会成立,郭沫若为会长,范文澜为副会长,主持日常事务工作。潘梓年校长l949年5月调任武汉军管会文教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委副主任兼教育部部长,领导中南6省学校接管工作。l954年后调到中国科学院,负责筹建哲学社会科学部和哲学研究所。作为编委会召集人,与全国最著名的哲学家李达、艾思奇、杨献珍、周建人、胡绳、于光远、冯定、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郑听等17人,创办了新中国哲学最高权威刊物《哲学研究》,编委会实际上成为当时中国哲学界的学术领导核心。1956年6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成立,潘梓年任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学部分党组书记,兼任哲学研究所所长。郭沫若以科学院院长身份兼任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潘老实际上全面负责该部的创建工作。


 

  因此,我们过去常说,我校具有光荣的历史,并非套话,而是事实。


 

  要传承学校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范文澜、潘梓年两位校长学术上承续乾嘉考证名家治学“实事求是,无徵不信”的学风,坚持“实事求是,力戒虚夸”,为我校的学风、校风注入了优秀纯正的学术基因。60余年来,几乎每个学科的一代代学者,都曾深入农村、工厂、企业等一线开展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写出切合实际的调研报告和论著,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范文澜校长的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多少年来一直为我校师生推崇遵循。而学校成立之初以为解放区的经济建设和政法管理培养干部为宗旨,以服务社会为使命,也为我校打下了深厚的经世济用的基础,塑造了我校特色鲜明的精神品格。

 


  要铭记前辈学人的学术贡献。学校迁入武汉后,由最初的干部培训学校向正规大学转型。上个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一批老大学的学者转入我校,充实到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领域,学校真正办成了一所正规的大学。这一时期的一些中年学者,已经在学术上颇有建树;一批青年学者,也成为我校后来半个世纪的中坚力量和引路人,不仅对本校居功至伟,在全国也是赫赫有名。他们与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了学校辉煌的历史,养成了优良校风和学风,培育了一大批卓越人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形成了风格鲜明的“中南学派”。今天我校经管法领域的优势学科之所以在全国享有盛誉,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一代代学人的艰苦奋斗,贡献卓著,才集腋成裘,积沙成塔。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已经去世,也有很多人离退休,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我们不应该遗忘他们。相反,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的学术贡献,铭记他们崇高的学术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使之内化成为我们学校基业长青的优秀基因,成为中南大人的精神品格,服务国家,造福人类。


 

  今天的中南大,规模宏大,影响广泛,正在建设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研究型大学,更加需要我们回顾历史,厘清文脉,继承传统,明确目标,增强定力,才能不盲目,不盲从,不懈怠,不折腾。因此,要加强校史研究和宣传,加强对学校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加强对我校学者和校友的研究和宣传,让全校师生员工都能更加知校爱校,努力建校荣校,为中南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原载3月24日第469期校报)

编辑: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延伸阅读: